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发布时间:2020年10月28日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0月28日讯 今日,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七届年会在西安召开。多位院士及来自食品科技和产业界的专家、企业界代表齐聚西安,共议后疫情时代食品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之路。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在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中国食品产业凸显其产业链、供应链的成熟、强大及迅速集结,释放强大产能的现代工业特征,并清晰地体现出食品工业作为民生工业的刚需、应急、救灾的战略定位。
孟素荷表示,2020年1-8月,食品工业以5.08万亿元的营业额,实现了0.32%的艰难成长。“支撑中国食品工业临危不惧的根本,源于中国食品工业主要行业装备水平从劳动密集型向自动化生产线2.0的迈进,源于夯实了食品安全的科学基石和从价格竞争向价值竞争的健康转型,源于在产品多元化创新中提供的健康、安全、美味、高颜值的食品品质。”孟素荷表示,科技是支撑行业在急速变化中的动力和定力。今后5年乃至更长时期,将更多地聚焦于企业健康产品的科技支撑和高价值差异化产品的创新,更多“网红食品”将在其快速的生长与消亡中激活更多新品类的诞生,龙头企业将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中国食品产业快速发展的黄金期已过,科技与产业稳健的黄金期正在到来,它是中国食品科技界和产业界厚积薄发的必然。”
基础研究与未来食品——夯实食品工业面向未来的科学基础
科技创新是引领食品工业发展的第一动力。未来,要加快提高科技原创能力,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在大会报告中,院士及专家学者围绕食品科技和与会者分享了各自研究进展和观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陈卫教授在“益生菌与人体健康”的报告中围绕益生菌的生理特性、健康功能及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等与人体健康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陈卫介绍,科技界对于益生菌的研究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肠道微生物研究的深入,推动了益生菌研究的发展。梳理发现,对益生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菌种资源挖掘、构建菌种资源库;菌株生理解析,明确产业化应用特性;菌株的功能挖掘,选育优良益生菌菌株;菌株产业化应用。陈卫同时提醒,益生菌产业正在持续升温,未来要避免“过热”,一拥而上盲目追捧不利于产业发展。益生菌产品所有的功能宣称均需建立在严谨的科学实验基础上。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南京农业大学周光宏教授在大会报告中分享了细胞培养肉技术研究进展和产业化情况。周光宏表示,组织工程的发展,为细胞培养肉的实现奠定了基础。细胞培养肉已经成为国际食品科技界的研究热点。全球80多家相关科研院所及企业已在研发生产细胞培养肉。他指出,细胞培养肉的研制并非一蹴而就的。培养肉技术将面临如何获取高纯度的畜禽干细胞并维持其干性、研制无血清细胞培养基以降低成本、实现畜禽干细胞的高密度三维培养等诸多挑战。谈及未来培养肉的商业化,他认为,要从最初的每克3000元,通过大规模细胞生产降于每克0.3元-0.03元时,产业化才有可能实现。“培养肉实现产业化的道路曲折,还有很多科研要攻克,但未来期。”周光宏说。
中国葡萄酒业如何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葡萄酒分会理事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终身名誉院长李华教授在大会报告中梳理了葡萄酒从神秘时代到发现时代重大事件的时间轴,并就葡萄酒的产业模式、葡萄栽培、自然葡萄酒、葡萄酒酿造等内容进行了分享。“葡萄酒不是生产出来的,而是种出来的。一种葡萄酒,就像一个人,是由其经历塑造的。‘风土’则是生长在那里的葡萄及其酿成葡萄酒的‘指纹’。自然葡萄酒,要求的是在酿造过程中要尽量少干预、少添加,才能形成独具特色的风味。”
前沿科技与可持续发展——破解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问题
面向食品科技前沿、面向食品产业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是新时代赋予我国广大食品科技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担当。作为学术交流重要平台的核心期刊——《中国食品学报》聚焦“前沿科技”“探索未来食品”,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副理事长、江南大学陈坚院士等权威专家,围绕食品合成生物学、新时代食品营养健康、食品智能制造前沿、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未来食品等前沿科学问题,以全新的视角分享前沿成果,展望未来发展。
关注食品行业可持续消费与绿色供应链,是在面对生态效应破坏、人口增长、气候变化和公共健康等所带来的压力和挑战下,通过优化产业资源配置、提高食品安全透明度、实现与环境互容的可持续发展,也是为人类创造可期的未来。食品行业可持续消费与绿色供应链专题,围绕食品行业的重要原料且具备可持续与绿色供应推动性的棕榈油,邀请江南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浙江大学等食用油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与应用企业技术人员,就其安全、营养、应用、潜力与市场等方面进行交流与探讨。
传统食品与西北风情——植根于地域优势,做出特色食品
会上,通过多个西北地方特色专题的召开,以科技助力“一带一路”建设。西北特色食品营养资源与营养健康论坛,聚焦于西北特色食品,针对地域特色农产品在研发、加工等多个领域开展专题报告,就“食品工业副产物资源化利用”“中国葡萄酒风土研究思路”等,共议西北特色的食品科技创新与发展。专家通过关注西北地区各高校食品学院、学科生态前景与西北地区重大食品科学技术问题,致力于西北食品产业界合作,助力产业升级。特别通过与“一带一路”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挖掘西北地区特色优势。
在传统食品中华面制品研究与创新专题上,专家们对面制品制造、营养和消费等基础科学问题,工业化制造的关键技术、工艺、设备和物流等技术瓶颈进行了深入探讨,为探究我国各地特色传统面制品,发现其文化和科学价值,推进中华传统面制品制造工业化发展,夯实科学基础。
实现中国传统食品产业的焕新发展是食品科技创新的重要使命。由浙江大学馥莉食品研究院承办的传统食品现代化研讨会,围绕具代表性的传统食品现代化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关键技术,提出传统食品现代化主要任务,分析传统食品现代化发展趋势。
新食品原料立足于新,食药物质立足于传承,两者是食品原料传承与创新的两面,既丰富了我国食品工业科技内涵,又融合了传统食养理念,是推动食品工业创新发展、满足消费者健康需求的动力。通过对新食品原料与食药物质创新应用的研讨,专家们聚集新食品原料与食药物质管理思路和动态,共享新食品原料与食药物质在食品中应用的研究和产品开发进展,为探讨新食品原料与食药物质推动食品工业创新发展服务。
营养与健康——推进多学科交叉与融合
现阶段,我国食品产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期,人们对营养健康的需求,促使饮食结构对营养健康的影响研究更为深入。我国食品营养与健康研究也正处于从传统的表观营养向基于系统生物学的分子营养学方向转变的重要阶段。
而受新冠疫情影响,消费者也更加关注营养与健康的食品。在食品营养与健康-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及功效评价专题上,与会专家围绕我国营养与健康的最新政策信息、科技界基础研究成果以及关键技术及功效评价的新方法、益生菌与健康、功能性物质的作用机制等内容进行精彩报告。
增加全谷物的摄入,可以有效降低慢性疾病的危险。围绕深入推进全谷物食品在国内的快速发展,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大连工业大学朱蓓薇院士等权威专家,重点围绕全谷物与健康中国建设、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建议、全谷物食品标准体系建设等议题开展深入讨论。通过推进全谷物食品推广发展的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该领域的学术交流,推动我国全谷物食品的科技创新、科普教育和产业发展等。
聚焦新的健康切入点,在天然食品分子与健康论坛,专家们从天然食品分子在新时代全民健康中的重要作用出发,围绕天然食品分子的种类及应用、结构与营养健康、加工性能与产品质量控制等热点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交流,探讨天然食品分子研究领域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并通过提升天然食品分子与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对接国家健康产业的重大需求。
近年来,通过改善乳制品加工工艺,充分挖掘乳成分中的功能因子、功能成分,并最大化的利用、富集,成为乳制品工业价值提升的重要方向。围绕牛奶中活性蛋白研究的成果,来自科技与企业界的专家,分享了不同加工工艺下牛奶中风味活性组分及其与感官品质、活性蛋白成分含量、热敏性物质等最新研究成果。
教育与人才——让食品行业充满活力和激情
作为全国性的食品科技界组织,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通过多年积淀,在教育、人才培养上,打造出教育论坛、学生创新大赛、研究生论坛、青年沙龙等多个品牌活动。
学会与沃尔玛食品安全协作中心继续合作主办第二届国际食品安全教育论坛,以食品安全教育为主题,就消费者食品安全教育的机遇与挑战、食品企业关注食品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如何基于科学证据,助力保障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员工安全和业务发展以及相关食品安全教育活动在中国的实践等话题,邀请国内外专家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报告与交流。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围绕当前食品学科的最新研究热点及产业对接的关键技术创新点,通过青年沙龙,让青年科技工作者对食品产业在疫情期间的差异化表现进行深入思考。
学会已持续13年与知名企业主办大学生校园创新大赛,这一品牌活动距今已得到近10万名学生的积极参与。不仅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促进了学生们的科技创新与市场应用能力。今年,学会与杜邦、盼盼、李锦记、恒顺、三只松鼠、娃哈哈等6家企业主办了6项学生创新竞赛,尽管受疫情影响,但各高校和参赛团队仍然以积极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如期完成各阶段任务,并提交了高质量的作品。经过激烈角逐,获奖的学生在年会颁奖典礼上精彩亮相,让飞扬的青春在年会舞台上精彩呈现。
研究生论坛以“疫情后的新时代食品人”为主题,贴合研究生最关心的职业规划、科研学习及生活等内容,邀请企业高管、研究生导师和学生代表,与现场研究生进行形式多样的分享和互动,为在校食品相关领域研究生提供了一个增进导师和研究生相互了解和沟通的渠道,为研究生从职场规划、科研、生活、心理健康等方面提全方位供指导,同时为研究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开拓思维的互动交流平台。
第三届“食品发展驱动力的寻找与探究”学生竞赛活动也在年会期间召开。活动通过传统食品的传承与现代化、现代食品加工技术及产业化、未来食品的研究及展望、后疫情时代食品科技创新与食物保障等4个选题方向,锻炼学生现场的科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增进学生与专业领域专家的交流。全国20余所高校的学生踊跃参与,激烈角逐,将活动不断推向高潮。
科技与产业深度对接——突破难点、面向未来
2020年突发的新冠疫情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冲击,并改变了我国发展的外部条件和环境,这些也对食品行业消费结构、产业发展模式、科技需求方向等产生重要影响。在此背景下,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承接相关政府部门的“后疫情时代食品产业科技与创新发展战略研究”项目。该项目以前瞻性的视角,立足于疫情影响下的食品产业,深入研究产业创新与发展特征和现状、面临的主要困难、需要突破的技术瓶颈等问题。在会间召开的专题座谈会上,专家们通过对各领域的深入、系统研究,提出未来科技服务于食品产业发展和促进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以期引领和支撑后疫情时代中国食品产业的创新与发展。
目前,全球食品加工产业正在向多领域、多梯度、深层次、高技术、智能化、低能耗、全利用、高效益、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在现代食品制造新技术专题上,报告人从物性修饰、智能加工、低碳制造、全程控制等技术入手,聚焦食品工程仿生学、3D打印、纳米技术等热点话题,通过对应用及技术研究的讨论,推动我国现代食品制造技术可持续发展。
食品加工过程有害物产生机理研究已成近年食品安全研究的热点。如何有效控制食品热加工过程中的质量安全?以及有哪些质量安全控制技术?在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专题上,专家针对食品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检测、复合消毒剂的杀菌作用、食品生产方式的溯源分析等内容展开讨论。
食品化学与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延长食品贮藏时间、优化食品风味质构、提高食品理化性能等提供了新手段。在食品化学与生物技术及其应用专题中,报告人围绕食品的分子结构及互作机制,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探讨食品化学与生物技术创新对食品工业的推动作用,并就混合鱼糜凝胶协同增效作用、食品热风干制过程中的脂质氧化等应用研究进行了分享。
会议期间,2020年度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技创新奖也于同期揭晓,共有48个项目分获一二三等获奖。
颁奖仪式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副理事长贾志忍主持,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蓓薇、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坚共同为一等奖获得者颁奖。
(责任编辑:韩肖)
西安凯立会议会展有限公司在此次活动中负责了物料制作、设备提供、会议用车、餐饮管理等专业会议服务,保障了活动的顺利举行。